郝彩云:账本之外的成长方程式
大家好,我是郝彩云,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聊聊一个普通老师的育人故事。今年是我担任老师这个角色的第四年,这四年,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那些被记录在账本之外的成长方程式也写满了我的整个笔记本。
回想起26岁初登讲台的我,只想着怎么样让学生不捣乱、不犯错,所以采用的只能是指令性的硬管理,更多的时候都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说实话这样就是在彼此伤害,每天的幸福感都很低。但是很感谢时间,我们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确实是,在后来的时间里,我常常反思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学生喜欢呢?现在的我终于有了答案,是一个温暖且优秀的老师。心理学讲“人际知觉”,就是在人际关系中一个人如何看待另一个人,最初的时候有两种重要的方式,一个是通过能力,另一个就是温暖。一个温暖的老师可以给学生以力量,一个优秀的老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一个温暖且优秀的老师就会助推学生成长,而且这种成长是双向的。但是成长中还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
有一天上课时,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昏昏欲睡的面孔,心里泛起一阵无力感,我很想下去叫醒他们,可是我叫不醒。刚讲完的《管理会计》课上,只有零星几个人抬头记笔记,大多数同学低着头刷手机,或是眼神空洞地发呆。作为一名财会专业的青年老师,我原以为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足够,却在一次次与学生的相处中,渐渐发现,比数字更需要被“记账”的,是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有天课后,一个学生和我说:“老师,我不知道每天上课、做题的意义是什么,未来好像一片迷茫,即便考了证书,进了企业,日复一日地算账、做报表,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她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这何尝不是曾经困扰过我的问题?刚毕业时,我也在事务所枯燥的工作中迷失过方向,直到决定来校任教,才重新找到了对财会专业的热爱。第二天,我特意组织了一次集体辅导答疑,让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特别的讨论。我问大家“你们为什么学习财会专业?”问题抛出后,教室里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说:“我觉得就是为了找份稳定工作,可是现在我连这个目标都觉得很虚无。”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有人说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人说对未来毫无规划,只是这样机械地过日子。然后我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曾经我也和他们一样,觉得财会就是机械地处理数据。但后来我发现,每一笔分录背后都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每一份报表都反映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生动又有趣的故事。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透过数字洞察本质的能力。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我给他们展示了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案例,带着大家分析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潜在风险。渐渐地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了起来。我还建议大家利用寒暑假尝试参与一些企业实习,亲身体验财会工作的实际场景,寻找兴趣。对于对未来毫无规划的同学,我帮他们分析了不同职业方向的发展前景,并推荐了一些职业测评工具。随着时间推移,课堂氛围渐渐发生了明显变化。同学们开始主动提问,课后也会围着我讨论。有同学在实习后兴奋地和我分享他们的感受,有同学和我一起探讨未来的职业规划,我知道他们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意识到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蜕变。曾经的我执着于标准答案,如今却学会欣赏学生们思维的多样性;曾经面对学生的情绪问题手足无措,现在能够给予他们温暖的慰藉和有效的引导。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们的困惑、喜悦,也记录着我的反思与成长。我开始尝试将更多实际案例和职业规划融入教学,让课堂不再枯燥。每一次和学生的深入交流,都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教学相长,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迷茫的瞬间,终于对未来的坚定与期待。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学生们自信地踏上新的征程,我翻开厚厚的笔记本,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我们共同的故事。在这账本之外的成长方程式中,我和学生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书写着比任何财务报表都动人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