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红:以文化为桥,以匠心育人
2011年10月,当我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便深知自己选择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13年来,我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以“传播知识、启迪心灵、传承文化”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育人故事。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坚信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让他们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自信成长,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自信的培育。我始终将'用语言传播中国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鼓励学生用专业特长诠释传统文化。
在一次“讲述家乡”的口语实践项目中,学生起初对任务充满畏难情绪。我引导学生将家乡的剪纸、花馍、风景等与英语解说结合,最终学生创作的《视频里的家乡》不仅在同年级进行展播,更选入了思政课程作品库。学生在作业反思中写道:“原来英语不是考试的负担,而是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文化美的桥梁。"
面对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焦虑",我提出“以赛促学、分层突破"的教学策略,通过竞赛激发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2023年,我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针对艺术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我设计“模块化备赛方案”,将听、说、读、写、译分模块融入课堂教学,再将所学在备赛过程中实践。最终,编导专业的米思锦同学斩获省级铜奖,实现了我校艺术生在该赛事中“零突破”。获奖感言中她曾写到"原来我不是'英语差生’,只是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作为教师,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工匠精神”雕琢教学,让学生从"单一分数"评判转向“多元成长”。
2022年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期间,我负责部门材料整合工作。连续几个月熬夜至凌晨,修订课程大纲,整理佐证材料。家人问我为何如此拼时,我下意识回答到:“评估不是任务,而是对学生未来的负责。"
评估期间,我为青年教师进行了一节“Chinese Martial Art"的公开课。当学生用流利的英语讨论武术主题时,听课老师评价道:“这堂课让我看到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立德树人的完美融合。”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不是塑造完美的作品,而是唤醒无限的可能。"
曾有一名因心理问题濒临退学的音乐专业学生,连续多次缺席我的英语课。了解情况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每次课后给他发一份课堂重点记录和一条双语励志短句。回归课堂后,他总会课后与我进行交流,说出心里的渴望和对课堂的感悟。毕业的时候,他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老师,您发的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 but learning to dance in the rain.'让我看到了生活的色彩。"如今已毕业的他,成为了乐团的一份子,用动人的音乐演绎着他的精彩人生。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那些深夜整理的教案、课后耐心的辅导、学生进步时的欣喜,共同构成了教师职业幸福的密码。
教育家精神既体现在日常的润物无声,更彰显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教师的身教远胜言传,唯有自身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带动学生向上生长。
13年教学生涯,我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行动诠释师德、让创新方法服务于学生真实成长。若你问我何为教育?我想说:教育是当学生离开课堂多年后,仍能记得你曾带给他的那一束光。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将继续以"山无遮,海无拦”的信念,与时代同频,与学子共成长,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征程中书写更灿烂的篇章!
上一篇:张文思:一位税法教师的平凡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