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解锁文化传媒学院党建一院一品密码!
原创红色情景剧登上央视、跨越山海奔赴边疆支教、化身三晋文化传播使者……在文化传媒学院,党建特色主题品牌“传承红色血脉 弘扬革命精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浸润在专业教学每一堂课、贯穿于育人实践每一个环节的鲜活行动。学院党总支以党建为引领,锚定“一院一品”建设目标,带领师生走上舞台、走向乡村、走出山西,将党建工作与教学育人、实践服务、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不仅让红色基因在师生心中扎根,更探索出了一条“党建有温度、专业有深度、育人有力度”的特色发展之路。
舞台上的红色传承
“同学们看这个镜头,动作和表情的运用不仅体现艺术美感,更传递着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在原创情景剧《烽火岁月》排练中,教师党员李睿正在指导“文传之声话剧社”成员通过情景朗诵、戏剧表演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这部作为2025年太原市全民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的主要作品,不仅受到人民网、山西晚报、山西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更走向中央平台,最终亮相央视,实现了从校园原创到国家级媒体展示的重大跨越。
“舞台就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堂,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了‘强国有我’的精神内核。”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李睿带领学生参演的高君宇主题实景话剧《星火照前路》《星火照今辰》在娄烦县高君宇故居上演,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而这并非个例——作为教师党支部“党建领航・艺教融合”特色育人工程的典型代表,李睿的实践,正是党支部以艺术为桥、将党建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文化传媒学院,党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浸润艺术教育、滋养思政建设、助力教师成长的“源头养分”。教师党支部深耕“党建+课程思政”创新实践,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围绕文化传媒专业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开发系列“课程思政示范课”,成功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立项省级一流课程5门、校级一流课程8门、信息化示范课程2门,让党建与教学的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同时,教师党支部深入推行“资深党员教师——青年党员教师”结对帮扶的“传帮带·共成长”党员教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学术沙龙、师德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从教学能力提升、科研项目申报、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精准赋能,不仅打造出以王丹为核心的业务精湛团队,更催生出一批优秀个人与科研教学成果:王晓娜在第七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董骞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闫丽莎白获国家级优秀奖;杨舒婷在2024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暨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课题立项13项,省级教改课题立项8项、校级课题立项5项,发表专著2部、教材1部、论文19篇……
支教中的初心使命
“用专业所长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是文化传媒学院第二党支部党员们的共同追求。
“请大家注意声调,跟着我一起读——‘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刘煊是文化传媒学院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山西省普通话测试员。2024年,他积极响应号召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参加由墨玉县教育局组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工作,为当地中小学教师们带去了知识的甘霖。精湛的专业功底、勤勉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当地教育局领导和教师一致好评,被评选为“优秀授课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刘煊从最初高温、干热、扬尘挑战到逐渐融入当地,从每天站立授课8小时到因材施教突破难关,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诠释了“科院人”的责任与担当。“维吾尔族同胞那似火般的热忱以及质朴的好客之情,已牢牢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将会继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刘煊动情地说道。
在第二党支部,党建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走向边疆、深入基层的生动实践。以学生范羿君为代表的“语通未来,乡村振兴”团队、“赴吕梁市文水县下曲镇永乐村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连续三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这一荣誉也助力我校连续两年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展现了党支部将专业服务融入国家战略的扎实成效。
党建活动
同时,学院第二党支部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实践”模式,以专业服务赋能地方发展。开展“镜头下的乡村振兴”主题实践,党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拍摄电商助农、非遗传承,制作短视频助力乡村发展。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乡村宣传的“活名片”,更让党员们在实践中锤炼了专业本领,将初心使命写在了乡村大地上。文化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侯鑫说:“当我们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专业价值与党员责任的统一”。
时代强音里的责任担当
“作为播音教师,我深知:语言是文化的DNA。山西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方言文化,而我们的学生,未来可能是三晋大地的声音使者。如何让专业教学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文化传媒学院教师靳惠茹深耕“三晋大地本土声音”,怀揣“传播方言”的育人匠心,开始了探索——
在《广播播音主持》课上,靳惠茹常常让学生用山西方言做广播节目,在与学生共同创作的广播剧《新小二黑结婚》,以晋东南乡音为韵脚,用声音的泥土气重塑经典文学的生命力,让专业教育的根,扎在文化的土壤里。学生马瑞深有感触地说道:“靳老师让我明白,山西娃的‘土味儿’也能成为专业竞争力。”
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的艺术类学院之一,文化传媒学院的党建底蕴远不止传播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党支部聚焦“声入人心,党音领航”,以“党建+传媒”为引擎,融合播音与主持专业特色、学科竞赛与红色基因,构建起了红色品牌立体矩阵,传播党的声音。
在理论传播上,发力数字化转型:依托新媒体平台组建“青年说”宣讲团,打造“诵读经典”短视频工作室,让红色声音精准触达青年群体;在品牌建设上,注重长效化服务:“社区小讲堂”定期开讲,党员走进社区,教发音技巧、传文化内涵,累计服务群众超800人次,在字正腔圆间传递中华文明力量;在实践竞赛上,实现一体化赋能:将党建育人成果转化为竞赛动力,学生在“中华诗词经典诵读”、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斩获省级奖项160余项……
“从讲台到舞台,从校园到乡村,从山西到边疆,这条特色发展之路证明:当党建遇见专业,当传统邂逅创新,立德树人的种子必将在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时代之花。”学院党总支书记郭雅萍表示,目前,学院作为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正在用行动书写答案——党建不是口号,而是每个师生心中燃烧的信仰之火、脚下坚实的奋斗之路。
梁太瑞/报道
文化传媒学院/供图
上一篇:喜报 | 我校教师在第八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上创佳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