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剧”给力!我校与太原微短剧基地签约,人才+产业双向奔赴!

11月17日上午,太原微短剧产业基地揭牌仪式在基地现场隆重举行。太原市市长范兆森、太原市副市长李永强、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局长赵晓春等省市领导出席仪式。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作为受邀高校之一,由副校长张建平代表学校签署《太原微短剧产业基地人才培养及品牌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学校正式融入太原微短剧产业发展布局。文化传媒学院院长宋惠萍、副院长刘晓宇、教学科长刘煊一同参加揭牌活动,共同见证太原微短剧产业基地的成立。

太原微短剧产业基地是在太原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山西省广播电视局指导支持下,由太原广播电视台、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建立的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基地坚持“高点起步,市场化运营”理念,构建“3+N”发展模式,以“文化+科技+生态”三位一体为核心,覆盖微短剧全产业链,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微短剧产业集聚平台、创新策源地和文化输出地。基地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运营服务团队,实现从剧本创作、备案审核、承制拍摄、后期制作到流量投放的一站式服务,并提供出品投资、版权交易、演员经纪、人才培养、配套服务等全方位支持,形成“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服务——人才”产业链闭环。
资源整合升级:构建山西最大拍摄场景集群
基地创新整合太原古县城、晋祠博物馆、太原植物园、督军府、晋阳湖、青龙古镇等太原近百家成熟景区和文博艺术单位,组建超百万平方米外景联盟,满足现代、年代、民国等各类场景拍摄需求,打造山西最大的微短剧拍摄场景集群。
基地布局“三个一”工程:一个核心基地一期占地36亩,建筑面积24000㎡,拥有逾万平米实景影棚,服道化配套入驻;一个科技赋能基地位于潇河新城,通过引入数字化影棚和相关设备技术,为内容生产提质升级和降本增效;一个营销基地位于小店区数商大厦,结合平台投流、流量营销等内容分发业务,为微短剧线上宣发和营销曝光赋能。
前景广阔:微短剧迎来黄金发展期
据了解,我国微短剧行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7亿,用户日均观看时长120分钟,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近700亿元,全年上线微短剧集达4万部。

国家广电总局已正式下发“微短剧+”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在这一背景下,太原市抢抓机遇,立足山西、辐射全国,力争将基地建设成为微短剧产业示范基地和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优势凸显:文化传媒产业精准布局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此次校企合作签约,展现出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前瞻布局。学校依托文化传媒学院专业优势,整合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文化产业管理三大专业资源,与基地形成优势互补。
学校参与基地建设的优势明显:一是人才储备丰富,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达1300余人,可为基地持续输送专业人才;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成熟,拥有完备的影视制作设备和实训场地;三是地理位置优越,与基地形成区位协同效应。

学校将依托太原微短剧产业基地及自身人文、科技、区位等优势,主动拥抱微短剧产业发展浪潮,共同创作出更多广大人民群众爱看乐看的微短剧作品,为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教融合:培育微短剧产业生力军
此次合作,学校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库作用,参与基地人才培养、内容创作、品牌建设等多个环节。文化传媒学院将根据微短剧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校外实践机制,推动项目化、“真问题”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实际项目中,实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
未来,学校将与基地共同开发微短剧创作课程,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合作举办各类微短剧大赛,探索“校园创作——基地孵化——市场推广”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为山西微短剧产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微短剧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文化业态,正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此次携手太原微短剧产业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必将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山西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文化传媒学院/报道
上一篇:美术学院金丝(冷)珐琅画非遗微专业启动,探索“产学研创”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








晋公网安备14010502990014号
官方微信
招生办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