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聚焦|青春力量点亮文博盛会 科院学子书写担当答卷
山西省第七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幕已十日,盛会虽散,其传递的文化魅力与服务温度仍在三晋大地回荡,社会各界的赞许与认可持续升温。回望这场文化盛宴,来自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的71名青年学子,以志愿之姿留下的青春足迹格外鲜明。他们扎根展会各岗位,用热忱与坚守书写担当,让青春在服务中闪光,成为文博记忆里难以磨灭的温暖注脚。
证检岗
晨光中的“守门人” 细节里酿温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证检岗的学子已整装待发。他们手持核验设备,目光专注地守在入口处,成为展会安全有序的第一道防线。早八九点的人流高峰时段,队伍从入口延伸至广场,学子们一边快速核对证件信息,一边轻声指引方向,汗水浸湿衣袖也不停歇。
财经学院赵逢媛记得,忙碌时总有温暖不期而至:工作人员悄悄递来的小零食、同伴在她遭遇误解时的挺身而出、游客离去时真诚的一句“谢谢”,这些瞬间让疲惫烟消云散。“如今想起那些日子,满是并肩作战的默契,这份被需要的幸福感,比任何收获都珍贵。”同在岗的任泓晔则在重复的核验流程中读懂责任,他曾帮着急入场却丢失证件的参展商找回证件,对方如释重负的道谢,让他明白“简单的动作里,藏着守护展会秩序的大意义”。休息时,他总爱听参展商讲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在服务中完成了一场生动的三晋文化研学。
票检岗
微笑里的“引路人” 服务中长才干
“您好,请出示门票,这边扫码更快捷。”票检入口处,信息工程学院王灿的微笑与耐心,成为展会上的一抹亮色。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整理设备、核对票务信息,遇到携带行李的游客主动搭手,看到老人孩子便放慢语速、细致指引,这些细节里满是青春的温度。
有次一位老奶奶迷失方向,王灿拿着导览图圈出非遗展区位置,还细心告知沿途休息区,老奶奶紧握她的手连连道谢,让她心中满是成就感。休息时,她和同伴聊晋商文化展、看非遗剪纸表演,在服务间隙沉浸式感受家乡文化魅力。“早出晚归虽累,但收获的温暖与成长,足够记很久。”王灿的话语里,满是这段经历的珍贵。
机动岗
随时在线的“补位者”,责任上肩勇担当
“物资到了,大家快搭把手!”作为机动组负责人兼71名学子总协调人,财经学院郭宇彤的身影穿梭在展馆各个角落。她带领6名组员承担1500余名工作人员的三餐发放、饮用水搬运与物资调配,提前统计需求、规划路线,让后勤保障精准高效。同时,她还是学校与组委会的“沟通桥梁”,同学身体不适时协调休息区、游客问路时主动讲解文化故事,五天里妥善解决十余项突发问题。
“看到大家按时吃到热饭、展会流程顺畅,再累也值得。”郭雨彤说,机动岗的“动”,是随时补位的灵活,更是主动担当的勇气。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青年的成长,就在扛起责任、解决问题的实践里。
综合保障岗
幕后无声的“支撑者” 协作凝聚大能量
在观众看不到的幕后,综合保障组的学子们默默守护着展会运转。财经学院张滋云不仅做好票务查验,还主动统筹组内排班,遇系统故障时,一边安抚排队观众,一边联系技术人员引导人工核验,用冷静与高效化解危机。“提前准备、主动应对,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她在服务中收获的成长感悟。
美术学院武欣雅则带领65名同学挑起全场最繁重的检票任务。面对初期人员紧张的压力,她主动与组委会沟通调整方案,同时兼顾游客冲突调解、协助老人购票等工作。看到伙伴们为受伤孩子找医护、帮同学寻回丢失手机,她更深刻理解“团队”的意义。五天里,团队累计帮助800余名游客,近千声“谢谢”,是对他们幕后付出的最高认可。
十日时光流转,文博盛会的热闹虽已落幕,但71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学子留下的青春印记仍在闪光。他们在不同岗位上锤炼本领、传递温暖,既为展会顺利举办注入青春力量,也在文化传播中加深了对三晋大地的热爱。
这份在奋斗中收获的成长
这份在服务中践行的担当
终将成为他们青春里最宝贵的财富
也为山西文化传承写下生动的
青年注脚!
财经学院 何嘉欣/供稿
上一篇:从“手足无措”到“游刃有余”:参建协作队的自我管理“蜕变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