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sxyykjxyxcc@163.com

以青春之名,用“小发明”书写服务社会大文章

时间:2025-11-17     阅读:0

36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没想到玉米秸秆能变成净化污水的‘宝贝’!”拿着团队研发的新型滤水膜,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学生李峻瑞难掩自豪。这个斩获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山西赛区金奖的项目,不仅让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更成为该校第三届“小发明小创造节”上千项创新成果的生动缩影。11月15日,这场覆盖近4000名师生的科创盛会圆满落幕,684项优秀成果从1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三晋大地奏响青春创新的强音。

成果涌现:扎根实际的“创新答卷”

在第三届“小发明小创造节”的展厅里,玉米芯新型滤水膜项目展台前始终人头攒动。作为团队讲解员,李峻瑞一开口便点明项目的核心支撑:“两年的坚守不放弃,加上跨学科的紧密协作,才让这个想法最终落地。”他回忆道,项目起步于将玉米芯这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初衷,得知团队负责人刘育彤的家人在污水处理厂工作,了解到传统滤水材料成本高、易堵塞的痛点后,研发新型滤水膜的念头就此萌生。

6名来自不同学院的成员在学校“三创实验班”聚首,却在初期遭遇“滑铁卢”——首次参赛仅获省级铜奖。但挫折并未浇灭创新热情,他们以“再拼一年”的决心继续攻关,在指导老师对接下,利用假期到工厂开展半个月全流程调研,终于攻克木质素与纤维素提取的关键技术,研发出“三层多级结构”滤水膜。如今,该滤水膜已申请9项专利、通过省部级检测,成为全国首例该类型技术,团队备战中华职教社比赛时,更顺利取得山西网评第一的佳绩。

像这样扎根实际、破解难题的创新成果在本届盛会上比比皆是。作为学校年度规模最大的科创品牌活动,本届“小发明小创造节”实现规模、质量与组织模式的全面跨越:参与人次突破4000,项目数量较往届翻倍,覆盖全部二级学院;机械制造、软件开发、文化创意三大类别百花齐放。既有仿生人形机器人、无线激光雕刻机等“硬核”科技产品,展现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也有明兰缠花凤冠、非遗剪纸等融合山西特色的文创精品,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活力;更有健康管理系统、智能文献阅读系统等服务民生的实用成果,彰显“创新为民”的理念。

机制护航:全链条培育的“创新沃土”

“小发明小创造节是检验教学成果的舞台,更是孕育未来工程师和发明家的沃土。”山西省政协常委、校长宋兴航教授作为活动倡议者与推动者,亲自筹划并推动学校投入百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成果孵化与师生奖励。本届活动进一步完善孵化机制,投入60万元专项经费,组建由12名校内教授与7名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指导团队,对重点项目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

“企业专家的加入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信息工程学院李佳轩团队的“智链图解”系统项目,在企业技术骨干指导下优化了算法逻辑,实现以动态能力连接打破静态标签堆叠,为中小企业提供更高效的数字化人事解决方案。除了“一对一”辅导,学校还出台《发明创造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构建起从项目申报、过程指导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让创新实践“有章可循、有势可依”。

跨界融合成为创新的重要引擎。本届活动新增软件开发、文化创意赛道,刻意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碰撞智慧火花。美术学院的进驻式运输雕机将山西砖雕与立体剪纸结合,通过3D打印技术让非遗技艺实现批量生产;文化传媒学院与美术学院合作的全息投影项目,实现视觉设计与影像叙事的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作品。这些跨界成果的涌现,正是学校“三创”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

为让创新氛围浸润校园每一个角落,学校在“小发明小创造节”期间同步举办30余场科研讲座、项目路演与科技沙龙。特邀行业专家进校交流前沿技术,各学院开设创新思维专题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依托这一平台,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9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8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2项,部分项目已成功申请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获得企业广泛认可。

愿景引领:赋能转型的“创新担当”

“学校地处山西综改实验区太原起步区,理应在创新育人上先试先行。”宋兴航校长表示,作为山西省应用型高等学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实践平台—成果转化”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与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打通成果转化“绿色通道”,让更多“小发明”长成“大产业”。

在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的科创育人实践意义深远。玉米芯滤水膜项目不仅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更为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契合山西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非遗文创项目则助力山西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力量。“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更多‘懂技术、善创新、能落地’的应用型人才。”宋兴航校长强调,学校将以“小发明小创造节”为抓手,持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山西转型发展、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校力量。

闭幕不是终点,而是创新的新起点。从玉米秸秆到滤水“宝贝”,从校园赛场到产业赛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的青年学子正以青春之名,在创新创造的浪潮中勇立潮头,让“小发明”书写出服务社会、赋能发展的“大文章”。


《山西晚报》 2025年11月17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