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可没以实评说
兴航周语/总228篇 9月1日/星期一
民办高校功不可没,以事以实评说。上溯近代爱国教育家陈嘉庚、张伯苓舍家纾难以飨国家,才有今日之厦门大学和南开大学。近看当代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一大批民办教育家,他们为科教兴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29多所民办院校,三分天下有其一,民办高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
然而,很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却常常陷入被误解的困境:一面是很多人眼中“教育逐利者”的刻板印象,一面是实实在在所作的贡献。这种认知偏差不仅误解了民办教育者的初心与付出,更忽视了他们在扩大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创新方面的价值与贡献。事实上,多数民办高校的举办者都是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凭借一己之力开拓出了一片教育事业的新天地。今天,我们有必要评述他们所做的贡献,客观审视他们的真实面貌,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一、从历史贡献和作用来评说,民办高校举办者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导言中已讲目前全国民办普通本专科高校占比有三成,在校生规模突破千万人,累计输送毕业生数以亿计。在公办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民办高校填补了高等教育空白,让无数学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许多民办院校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举办者们以民间资本投入教育,不仅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更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其历史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二、从承担风险和压力来评说,创办一所大学绝非易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办高校举办者所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远超常人想象。初期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校园建设、设备购置和师资引进,而所有资金皆需自筹,动辄数千万乃至数亿元的投入,足以让任何人望而生畏。办学期间,举办者不仅要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还要应对政策变动、市场竞争、社会认可度低等多重挑战。许多举办者甚至抵押个人资产、倾尽家族积蓄以维持学校运转。这种全心投入、不畏艰难的担当精神,恰恰体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三、从营利性与非营利来评说,随着民办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实施,民办高校迎来分类管理的新时期。其实,无论选择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都只是在法人属性、产权处理、收费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会有所区别,但其根本使命始终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均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即使选择了营利性,也并不意味着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在法律框架内明确产权属性和治理结构,便于吸引社会资本持续投入教育。多数民办高校举办者并未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而是通过适度盈余来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这种“取之于学、用之于学”的良性循环,正是民办教育生命力之所在。
四、从屡受非议和责难来评说,民办高校举办者在办学过程中常因各种问题受到非议和责难,很多误解被他们自己默默消化。例如,学费较高被视为“唯利是图”,实则因无财政拨款,成本需由学生分担;就业数据波动被指责“培养质量差”,却忽视了宏观就业环境的影响。个别院校的违规行为常被放大为整个群体的污名,而举办者为提升办学质量所付出的努力却鲜少被关注。事实上,他们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竭力保障学生权益,应对种种突发挑战。社会应更加理性地看待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阶段性困难,而非简单将其归咎于举办者一人。
五、从未来发展与变化来评说,当前,民办高校举办者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谋划未来。大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唯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才能突围。有的深耕细分领域,打造护理、康养等特色专业群;有的对接产业链,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还有的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众多民办高校加大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力度,重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这种主动求变的魄力,既是对历史机遇的把握,更是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承诺的践行。时间终将证明,那些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民办高校,必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谱写精彩篇章。
六、是卸磨杀驴还是鼓励支持?对待民办教育的态度,考验着政府的治理智慧。若因其个别谋利和不规范行为而否定多数,甚至以“人口下降”推理而行“限制”之实,无异于卸磨杀驴。相反,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项目申报、教师待遇、生均补贴等方面给予适当待遇,并通过专项资金、购买服务等方式缓解其运营压力。同时,完善分类管理制度,明确长期政策预期,让举办者安心办学、长期投入,推动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同发展,如此才能共同筑牢国家人才培养之基。
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们或许不够完美,但他们从未停下辛勤耕耘的脚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时间终将证明这些民办教育者的价值与贡献。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社会各界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民办高校,看待民办的举办者,让这些执着前行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