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民办高校收费
兴航周语/总226篇 8月18日/星期一
上期周语发出后,引起全国很多同行、朋友及社会读者的高度关注,短短几日收到留言数百。其中不乏支持赞同者,然也有不少朋友就收费问题谈看法:“民办高收费让绝大多数人止步”“要降费只收1万元/年才能招到好学生”等。结合前一段社会热议,看来民办高校收费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故本周语就如何收费谈谈看法,我以为要评论收费是高是低,先要厘清以下问题。
所有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是一个集目标导向、知识传授、能力锻造、素质养成、质量监控、资源协同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公办、民办均是如此,所有环节并无不同。其高质量实施离不开应有的经费保障,可以这样说,必要的经费来源和投入是支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血液和脉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和前提。
为何公办与民办在收费上会有显著差异呢?这就必须提到二者在获得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上的本质差别。公办高校有生均拨款,是其核心经费来源,属于财政直接保障,由中央或地方财政部门按学生人数拨付。翻看之前文件,《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明确“原则上,2012年各地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从今年发布的《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2023年度绩效自评报告》中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看,各省份生均拨款水平≥12000元的指标年度完成率97.3%。发达地区财力充足,生均拨款普遍还要更高。可以说,对于公办高校,由国家财政托底的生均拨款是办学主体经费,基本可以覆盖教工薪酬、教学设施、日常运维等基础办学成本,故另收取的学费才较低。
而民办高校,未纳入国家生均拨款体系,主要依赖学费收入来运营,即“以学养学”。虽少数省份提供生均奖补,但属于奖励性补贴,不仅有申领条件限制,且金额极低,即便如此覆盖范围也很有限。其与公办高校在获得财政支持上存在数量级差距,故学费上高出公办高校一大截亦属正常,只要合理合规,无可指责和非议。正如一位读者留言:“公办有财政兜底,民办啥不是自己出钱?人力成本就占去一半,建立实验室、实践基地、图书馆要钱,基础设施的维护和运行要钱,对学生的教学投入要钱,但凡有一项钱没花到位,各类评估就过不了,学校就运行不起来。”事实也确实如此。
那么,作为民办高校如何制订收费标准,才能更好地避免大众的误解呢?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应坚守不以营利为目的。民办高校必须始终秉持公益性办学原则,其收取的学费应当全部用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判断一所民办高校是否合格的关键,在于观察其能否将有限资源优先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而非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只有真正践行“以学养学”模式,才能赢得社会认可。这种非营利导向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民办高校立足长远的根本之道。
二应按人才培养成本收费。学校需科学核算实际办学成本,确保收费标准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兼顾社会公平。不可过高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也不可片面压低收费至无法维持基本教学条件的保障。合理的收费区间应参照公办高校生均培养成本设定下限,或明确高收费有何成效,体现高收费高受益的客观规律,如此更易得到理解和认同。
三应坚持公示公开制度。民办高校应全面落实公示公开制度,将所有代收费项目、标准及依据通过官网、招生简章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公开,杜绝任何形式的隐性收费或捆绑消费。不可巧立名目乱收费,不可挪用办学经费用于非教学用途,要制订严格的财务管理办法,确保取之学用于学,确保每一笔学费都切实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如此可切实提升民办高校整体公信力。
同时也诚挚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能够立足民办高校发展要求和省情实际,积极、逐步构建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成本、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均拨款或补贴制度。亦可设立一定额度的民办高校发展资金,助力民办高校更好地突破发展瓶颈。例如陕西省政府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就是极好的样例。政府加强监督,督促指导学校按规定用好经费,切实提升资金使用质效即可。
有读者留言:只为赚钱的民办院校注定衰败。深以为然。未来,民办高校的两极分化可能将会加速,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趋势,公办院校亦如此。但我深信,收费合理、管理规范,敢于拼质量、拼特色、拼就业的民办高校一定能够适应新形势,实现真正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我们会看到,靠着民办机制优势,也一定会涌现出一批人民满意的标杆性的民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