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建设六要素
兴航周语/总223篇 7月21日/星期一
微专业,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同仁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它是指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从人才培养对应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与主专业的系统性、学程长、渐进式更新相比,微专业有着针对性强,学程短之特点,更有利于大学生未来选择就业岗位。今年3月教育部就曾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其中一“千”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
在知识迭代加速与产业转型深化的今天,应用型高校如何回应社会对人才能力快速更新的渴求?微专业这一教育创新形式以其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灵活性等特征,正可成为我们破局的关键抓手。当然,微专业建设绝不是课程的简单拼凑,而是一项需要系统规划的战略工程。基于我在高教领域多年思考与实践,特提出微专业建设的六要素,供同仁们参考借鉴。
一、 精准定位社会需求。微专业开设的基础在于精准识别社会真实需求,也就是要瞄准靶心,有的放矢。脱离这一基础,微专业将成无本之木。作为高校,要主动“走出去”,与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地方产业园区建立沟通交流机制。通过访谈、问卷、岗位能力分析,精准绘制目标岗位群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图谱。同时,还要紧密关注国家及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新兴技术的落地应用,预判未来人才缺口。惟有以需求为导向,微专业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 重构灵活课程体系。微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能力输出为核心进行重构。可紧扣微专业目标,高度凝练出3-5项核心职业能力,围绕核心能力来设计主干课程模块。课程内容最好设计为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能力模块或知识单元,便于学生根据基础灵活选学,也利于内容的快速更新。同时,要建立课程内容定期审查与快速迭代的机制,及时吸纳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淘汰过时内容,及时吐故纳新,确保课程的前沿性、实用性和生命力。
三、 打造双师融合团队。师资队伍是微专业质量的灵魂,要努力构建一支深谙理论又精通实战的双师型队伍。可在鼓励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与真实项目研发、积累一线经验的同时,大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资深项目经理、创业成功者等担任兼职教师或行业导师。他们带来的真实案例、项目经验与业界人脉,是课堂无法复制的宝贵资源。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推动校内教师与行业导师组成课程组,共同开发项目库、案例库、实训任务,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产业实践对应的紧密衔接。
四、项目驱动混合学习。微专业的学时有限,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高效的能力转化。比如,以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项目任务贯穿学习全程。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自然应用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协作与解决问题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将线上优质资源如慕课、虚拟仿真体验等,与线下深度互动如研讨、实训等有效融合,找到并建立适合自己的混合学习新模式。考评方面,要侧重能力和成果,可以项目作品、方案设计、实操演示、解决实际问题的报告等替代传统试卷,回归微专业建设的初心。
五、整合优化资源保障。微专业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共建校内高水平实训实验中心、工程创新中心等;要深化校企合作,在企业设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真实场景的实践环境。同时,要系统建设与微专业配套的数字化资源,比如项目任务书库、行业案例库、微课视频库、软件工具库等,更好地支撑学生自主、广泛学习。
六、质量闭环持续改进。要做好全过程质量监控,对教学过程、实践环节、考核评价、学生就业情况等进行跟踪监测与分析。同时,要建立涵盖学生满意度、教师教学反馈、行业导师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认可度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来自产业端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定期审视微专业的定位、课程内容、师资配置、教学模式、资源条件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优化,如此,微专业才可永葆活力。
可以说,微专业的开设,是应用型高校面向未来教育新形态的一场深度探索。从精准定位需求到闭环质量评估,每一步都需要我们倾注匠心去布设。建议在微专业开设方面,给予高校绝对的自主权,无需上报,无需获批。如此,微专业可以更好地成为连接高校与产业的敏捷桥梁。莘莘学子亦可通过学主专业安身立命,拿文凭获学位;修微专业锦上添花,一招鲜吃遍天。通过“一专多能、活学活用”的人培方案,在学生就业领域纵横驰骋,真正蹚出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