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课程思政如盐入味

时间:2022-06-20     来源:     阅读0

兴航周语/第69篇 6月20日/星期一


众所周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建设无论是在认识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早已成为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即便如此,在具体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方面,在如何把课程思政如盐入味,不少教师仍然存在着诸多困惑尚待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形象的比喻不仅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体教师指明了前进方向。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做到如盐入味呢?我想我们不妨反向思考,问题所在往往也是办法所在。

其一,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思政”含义。作为教师,不可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课程思政中强调的“思政”主要是指“育人元素”,不是我们平常讲的“思政”。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道德等正能量的都应当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教师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上课不用点名,就可以自然地叫同学回答问题,也是课程思政之有效方法,因为平等尊重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思政元素不宜过于陈旧、重复使用。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挖掘通用元素,即与本课程、本专业、本学校没有必然联系,但对于学生同样有教育意义,如科学精神、奋斗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大国制造等等;二是挖掘特色元素,即与本校历史、学科特色、课程背景等有关的因素。要尽量做到“四贴近”: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贴近时政、贴近课程,还要实时更新,消化理解,常用常新。同时,形式上也要下足功夫,在案例足够鲜活、富有感染力的前提下,配合视频、图片等形式,更能激发学生讨论、表达、交流的欲望。

其三,走出将思政元素简单嵌入专业课程的误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结合,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嵌入,而是生态重构。要坚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不能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也不能让课程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要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不能过分牵强。生搬硬套贴标签,或不惜破坏学科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为思政而思政,均是教学大忌。授课教师必须对所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及伦理规范,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进行一个深度的提炼,此为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其四,主动成长,打破自满自得的藩篱。对于课程思政的最大伤害是什么?就是教师本人也是大而化之、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备课或知识储备不足,极容易对学生产生认知方法和价值观上的误导。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也应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相关知识,以适应青年的成长特点,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与感染力。通过自身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让学生耳濡目染,这也是课程思政最见成效的方式之一。切记,要想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如此,才能真正当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对于所有教师来讲,需要情怀,需要担当,同时也需要深刻认识其特殊性、必要性。要选好材料,做好搭配,精准“放盐”,将课程思政元素合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我体悟、内化、升华,才能做到如盐入味、沁润心田,也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