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专心只做圣贤事

时间:2022-03-14     来源:     阅读0

兴航周语/第55篇
      3月14日/星期一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说的是读书人要不被世俗纷杂所扰,要少管是非,多钻研学问。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封建读书人只知读纸上书,不关心生活、社会乃至国家,是一种贬义。但笔者认为,这句话自有其深意,乃可取有道。读圣贤书是要对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做好认知和掌握,以此为基础加以实践,会逐步学会观察、分析和推理。况且,能够如此专注、凝神聚力做一件事不仅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无上享受。不止读圣贤书应当如此,做圣贤事也应如此,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始终如一,今天我们很多人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可能有人要问:什么事才能算作圣贤事呢?用古话讲,立德、立功、立言,可谓圣贤事。站在今天来讲,于国有利、于民有益、于个人可实现初心、创造价值者,都可算作圣贤事。圣贤书要一心读,圣贤事须专心做。南宋朱熹先生倡导“三到”读书法:心到、眼到、口到;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倡“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三到”“三此”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也就是专心致志。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五彩斑斓、纷扰颇多,有志于干事创业者如果没有一点专心致志、锲而不舍、一心在兹的精神,是不可能做成事的,也不能取得成功业绩的。
       唯有专心,才能排除干扰。移动互联时代,人与人、人与事、人与世界的距离无限拉近,极容易让人沉溺在眼花缭乱的碎片信息之中,瓦解掉我们本来就不足的专注力。浏览下各色新闻、刷刷小视频、看看娱乐节目一天过去了,身心没有得到片刻的休息,技能未得到丝毫提升,许多人反而在其中迷失了自我。恰恰是专心,能够带给我们极大的定力,将我们从这种忙而无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注一件事,才能在充满干扰的世界有所获得。我们实在没必要,在那些与我们前进目标无关的杂事、闲事、鸡毛蒜皮上,耽误哪怕一分钟时间。
       只有专心,才能抵制诱惑。有些诱惑是便于区分的,比如有些高热量的食物吃了容易发胖,很多女生会拒绝。有些诱惑则有一定的隐蔽性、伪装性,比如隔壁单位的薪资更高一点,于是有人选择跳槽,跳来跳去,反而一路走低;很多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一旦稍微做大就想多元化、集团化,结果新的领域没立住脚,原来的市场也失去了。面对这样的诱惑,就需要一些判断力。所谓将军路上不追兔,总想着得到更多,却忘了专心致志耕耘,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到头来一事无成。 事实上,专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比做一万件事要管用得多,这和我们常说的“长期主义价值”是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专注再专注。
       必须专心,才能深入钻研。古人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很多人最终碌碌一生、无所成就,并非智力、能力所不及,而是不够专注、专心。很多人都知道袁隆平先生是“杂交水稻之父”,但不知道他失败了多少次、坚持了多少年、花了多少心思。其实,各行各业的名人、高手,在有所成就之前,无不是苦心钻研、孜孜以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心流,指的是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可见,沉下心来与圣贤之事“长相厮守”,不仅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且有益身心,这就是坚持不懈的力量与成效。这种快乐,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者是难以领会的。
       当然,专注的养成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做好价值选择和取舍,不忘心中所想、肩上所系,别无他顾、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应做之事。把心中对理想的期盼,化作谋划事业的动力;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变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果能如此,那就没有爬不过去的高山,没有闯不过去的险滩,没有到达不了的彼岸。希望人人都能做时间的朋友,用专心,谋一事,终一生,在日复一日中洒下辛勤汗水,积累出与众不同,浇灌出遍野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