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

时间:2020-07-24     来源:     阅读0

兴航晨语一一

(7月24日、星期五)

今天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先生逝世946年的日子。这位对中国思想史上有着巨大历史贡献的先哲,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借此机会向世人介绍一下,以便缅怀大师、见贤思齐。

周敦颐(1017年5月5日一1073年7月24日)原名惇实,字茂叔,号濂溪,传为三国名将周瑜29代世孙。湖南道县人,他既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又是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周敦颐是公认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不仅开启了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先河,而且还教导二程朝着“性命之学”的方向发展,其地位也非一朝一夕确立起来,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潘兴嗣、蒲宗孟等人记录,胡宏、张栻、朱熹、刘因、吴澄等大批学者重塑、建构的历史过程。事实上,周敦颐在北宋时期声名并不显赫,其著作既没有得到广泛传布,其思想理论亦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那么,他的“开山”之功何在? 其“道学宗主”的地位是怎样确立的呢?

一、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诚”主要分为天道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两方面。在周敦颐看来,“诚”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宇宙的本体,即天道本体论。在《太极图说》中,他认为人与万物同样都是二气交感所化生出来的,而其源都是太极,再由太极推及到了人极,也就是把人的道德、人性看成是与宇宙生生过程相同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过程,这样,周敦颐便为他的诚的理论奠定了宇宙论的基础。换言之,周敦颐之所以成为“理学鼻祖”,其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恢复了儒家中断近千年的“性命之学”之“道统” 。立“诚”为本是周敦颐的一个核心观点,“诚”具有“心性论”与 “宇宙论”双重意义。周敦颐提出,诚不仅是“圣人之本”,也是万物之“性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其性质为“纯粹至善”。而且,诚还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一切德性、善行的“本源”。 从现实上看,人性又有“刚柔善恶”之分。

二、学术思想。周敦颐“不设藩篱,兼用三教”跟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大趋势有关,但此非有“大胸襟”之人不可为之。 作为一个儒者,周敦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是以一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对待三教的,并没有局限于儒家门户,而对释、老横加指斥。事实上,周敦颐非但不指斥,而且还主动以“二教”为师。这既是周敦颐开创宋明理学的前提,也是周敦颐被尊为“道学宗主”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这种学风为后世理学家所楷模,也为理学发展开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众所周知,对于道家、道教而言,周敦颐用的最多元素的要数《太极图》。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为了解释《太极图》而作,而“《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就此而论,说周敦颐的学术根于道教亦无不可。《太极图说》中,周敦颐主要论证了由“无极而太极”以至于“二气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这与《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通书》则以“诚”说“太极”,谈的更多的是儒家的“性理”、“礼乐”,但其中仍有“二气五行,化生万物”等对宇宙生化的论述。从《太极图说》到《通书》,周敦颐实现了“太极”到“诚”的转化,这也正体现了其思想把融通儒道为一体,而兼取并用的特点。

三、社会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德治与刑治两个方面。一是德治。体现在修圣德、重师道、推礼乐三个方面。修圣德,周敦颐称之为立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修而万民感化。重师道。周敦颐认为,使天下人从善而不为恶,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师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推礼乐。周敦颐认为:“礼,理也;乐,和也。”礼的实质在于理,“理“的本意在于治。二是刑治。周敦颐的刑治思想体现在他的德刑观和慎刑观上。在周敦颐看来,刑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他指出圣人以天道为法则,主要是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他主张“慎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轻易使用刑治。

经过朱熹等人的推崇,周敦顾理学开山的地位成为了共识。在其之后,广大朱门后学在朱熹的基础上通过论述、建祠、请谥等手段进一步现固了周敦顾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至此,周敦颐成为宋代“理学鼻祖”“道学宗主”,已毋庸置疑了。我们理应研究学习传承他的优秀传统哲理,汲取其深厚的思想本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光添彩,为自身思想建设增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