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三晋非遗匠师 产教融合共拓新局|我校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专业建设座谈会
9月8日上午,我校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专业建设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汇聚了众多非遗传承人,共同探索非遗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座谈会由产教融合办公室主任左中鹅主持。
张建平副校长在开场致辞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是历史的鲜活见证,更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他强调:“在当今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致力于通过创新教育模式,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本次座谈会共同探讨非遗微专业建设,就是希望以微专业为抓手,用新思维、新方法,让非遗不仅得到保护,更能被继承、被发展、被再次创造,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教融合办公室主任左中鹅详细介绍了学校非遗微专业建设的政策背景、实施路径及未来规划。他提到,学校已于2025年8月正式成立产教融合办公室,致力于通过“产、教、学、研、传一体化”的微专业模式,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微专业文化和培训课程体系,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左中鹅主任进一步从产教融合的“四共四通”角度,即“共建、共管、共育、共享”以及“信息共通、人才互通、资源互通、成果互通”,详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专业建设的新场景新模式。他指出,通过“四共”原则,学校与非遗传承人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管教学过程、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人才互通与成果互认。同时,“四通”机制确保了信息的透明与共享,促进了双方在非遗技艺传承、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会上,多位国家级、省级及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悉数亮相,他们表达了对与学校共建非遗微专业的积极态度和支持。传承人们纷纷表示,将全力配合学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教学资源,共同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交流环节,学校与非遗传承人双方就目前微专业建设项目如何更好地落地进行了深入探讨。学校方面提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质量以及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当前挑战。非遗传承人则关注技艺传承的纯粹性、学生实践机会的保障,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针对这些难点,双方各自介绍了微专业与产教融合的模式和经验。学校分享了其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成果考核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非遗传承人则介绍了各自在技艺传承、学生学业与专业选择、市场推广、项目创新及品牌建设方面的独到见解,为微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非遗微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与非遗传承人紧密合作,共同将非遗微专业打造成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推广基地,以及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郝凤梅/报道
马瑞/摄影
上一篇:我校召开微专业建设评审会 探索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创新新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