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大学之七大支柱

时间:2023-12-18     来源:     阅读0
Play/Pause

兴航周语/总147篇    12月18日/星期一

古语有云: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今天,我想,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一些本质问题进行持续的思考、深入的探讨。比如,到底何谓大学?或许有人会说,大学即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简称高校。除了这种百科式回答,我想大部分人心中一定还有着林林总总的答案。对于这一问题,作为多年从事高等教育亲历者,结合当今实际我认为,大学不可缺少的有“七大”支柱:

一、大道。大学之大首在办学之道,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所大学的使命、文化或志向,即为何而办。这是一所大学的分量所在、韬略所在,也是令人心之所往、情之所系的根由所在。它是一所大学的精气神,大多由思想解放、富有远见、敢为人先的首任校长提出并被大家所、确认。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其前身是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近百年来,学校始终传承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校训、“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风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这就是其倡导的大道。

二、大楼。当今办学条件是考量一所大学的重要支柱。对此,或许很多朋友不以为然,抗战时期延安的“窑洞大学”、抗战时的西南联大哪里有大楼呢?设施设备都很简陋嘛,照样出人才。的确如此,但时过境迁,今天如果我们的亲朋要报考大学,我们会推荐一所硬件类似的学校吗?决然不会。时移世易,如今没有大楼,恐怕很难引来大师,更难留住大师。当然,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大楼,但充足的校舍、全面的服务、先进的设施已然成为当今一所合格大学的标配,这你我都很难否认。

三、大师。梅贻琦先生曾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重点在于有没有一批好教师。”如何算“好”呢?德高望重、造诣精深、诲人不倦、关心学生就是好老师。清华大学的钱易院士,钱穆先生之女,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80多岁依然坚持站立授课,当被称呼“钱老”时,她微笑着说:“不要叫钱老,叫钱老师。”她选择的不是大师的光环,而是师者的使命。高楼易起,大师难求。这也是为什么一流大学要把构建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的原因。

四、大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对大学教师的首要要求就是要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涵养高尚师德,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样,大学所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有高尚品格的、有文明教养者,这符合大学的本质。我们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净化学生的心灵、修养学生的品行、锻炼学生对事物进行批判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从教者和受教者均应是有德者,绝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

五、大弟子。“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即“高徒出名校”,大学亦如此。清华园里走出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600多位院士,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也为母校赢得了无上荣誉,奠定了名校地位。能够培养出真正为国为民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是一所好大学的标志之一。可以说,大弟子就是一所大学行走的招生简章,吸引着无数的后来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六、大创。创新是民族之灵魂,更是大学之魂,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学在整个社会国民教育系统中处于龙头地位,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应用基础研究的生力军,也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教育强国必须有一批可产出一流创新成果的大学。因此,当代大学必须不断推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这是一所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也是大学精神的价值所在。

七、大用。大学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所大学要能够真正站在国家或区域发展的前沿想问题,服务社会发展,为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提供强有力支撑,能够把国家或地区引向一流,才可算作合格的大学。这也是大学应有的基本职能。尤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大学更要自觉肩负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以上七大支柱可以看做当代大学的考量之要素。当然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大学也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当前,我们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唯有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才无愧于时代所寄予大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