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生活需要回归常识

时间:2022-12-19     来源:     阅读0

兴航周语/第95篇  12月19日/星期一

作家梁文道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常识》,书中有句话很有意思,他说这是一个常识匮乏的年代。常识之所以会匮乏,原因就在于人们太轻视常识,或者认为常识是理所当然的道理,所以根本不曾将常识付于行动。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常识,看似最浅显,实则最重要。尊重常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而罔顾常识,则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说一些雷人言语,做出些荒唐事情。轻则贻笑大方,重则贻误事业、贻误发展。

常识,顾名思义,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规律性共识,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无论是问题研讨、日常交流,还是理论提出、政策制定,都应该是基于常识来做进一步探讨。实际中,如果一个理论或政策与常识相悖,那么它肯定是错的,肯定要被人骂。例如,有些所谓“专家”提出:高房价可以促进年轻人奋斗,抑或呼吁低收入群体把闲置房屋出租出去来增加收入。此类违反常识的奇葩言论自是引来骂声一片。

《道德经》有云:“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常”,就包括常识之意。很多挫折甚至祸患,其实就隐藏在不知不觉中,而常识正是帮助我们预测未知、化险为夷的先知先觉,也是少走弯路的生活导师。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做法久了会形成惯性,从而造成我们对常识的颠倒。比如,我们在饮食上总喜欢劝人“趁热吃”。实际却恰恰相反,趁热吃除了会烫嘴,还有可能致癌。我们的食管非常娇嫩,一旦食物超过60度,就可能造成烫伤。长期反复烫伤,会大大增加食管细胞恶变的几率。我国的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较高,除了遗传、饮酒、吃腌制食品外,经常“趁热吃”,也是重要诱因之一。

除了健康,对普通民众来讲,最重要的常识莫过于人身财产安全方面的常识。《社会与法》频道所报道的案例中,很多受害人就是因为缺乏应有的财经常识而上当受骗。比如,有的网络理财产品承诺年化收益有30%,远远超出了目前金融市场的理财年化收益率,这种营销就明显严重偏离了常识。而有的人只看重利益,一叶障目,被违背常识的营销宣传所诱惑蒙蔽,深信自己会是幸运儿,结果只能是损失惨重。

普通人尊重常识、回归常识,大多可保健康顺遂,受益的是个人或家庭。而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如果能够回归常识,在常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体系、制度,受益的则是万千民众。

教育部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时提出的“四个回归”,就把“回归常识”放在了第一位。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回归常识就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效上。比如,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点,拓展课程深度与广度,加强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实现学生学业合理增负提效。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由以老师讲授为主向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转变。让课堂更加开放、互动、灵活、多样,让老师从站上讲台向站好讲台转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向兴趣学习转变。这些,都是对教育常识的尊重和回归。

回到眼前的生活中来,疫情对人们的影响是肉眼可见的。在逐步适应和过度的同时,一些地方的防疫政策也不得不令人反思常识的重要。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清零一次不等于病毒永远消失。如果尊重这个常识,那么就应该采取常态化防疫措施,而不是像有的地方一样,每轮疫情到来时都搞运动式防疫,导致经济活动几乎完全暂停,对百姓生活影响巨大,难免怨声四起。为什么没做好?就是因为忽视了常识,对中央政策的内涵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二十条”“新十条”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些偏差的纠正,让防疫更加精准科学,让管理回归常识。

常识,说来寻常却并不寻常。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大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常识的,而很多荒唐蠢事,往往都是漠视常识的结果。作为个人来讲,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从尊重常识、遵从常识做起。让生活归回常识,我们的智识就高了、眼界就阔了,在喧嚣面前就不容易迷惑,在诱惑面前就不容易失态,就可以少走弯路、更多受益。我想,这,同样也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