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为人需要换位思考

时间:2020-11-19     来源:     阅读0

兴航晨语一一

(11月19日、星期四)

换位思考是人生方法论的一种方式,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放在对方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去与人为善地为他人着想,成为理解至上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处事方式方法。凡能够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总是可以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开车很多年,有几种司机让我特别尊敬:窄路上两车相遇主动退让的人、夜里两车相遇先主动关掉远光灯的人、雨天经过行人时减速行驶的人、遇他车闪灯变道时减速配合的人,很多时候,我都会在心里为他们默默点赞。有种幽默的褒奖,管他们叫“有灵魂的司机”。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礼让在前,他们心里不只有自己,也时刻装着别人。

换位思考不是一个新鲜词,《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太福音》中说“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古往今来,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都说过相同意思的话。简言之,就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将心比心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去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增进理解、促进沟通、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是人的本能,但往往也是很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所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身份地位、知识结构、价值观、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等等,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导致我们很难与别人真正感同身受。很多时候,我们总习惯从自身角度去看问题,总喜欢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常常造成不快,常常会觉得别人不理解、不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利益,于是在待人处事上就有了所谓的隔阂,难免造成种种交往中的矛盾。

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凡事都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呢?可以试想一下效果会大不同。与人交往倘若能先行一步,转换一下立场,结果定会减少很多矛盾。“让一让,六尺巷”,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不仅会改善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能消解很多萦绕心头的大小问题。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与人之间价值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一旦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下,就会明白有些话该不该说,有些事该不该做,也就更容易谅解别人,进而在收获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同时,获得真正的蜕变与成长。

一个懂得换位思考的团队,才能增强凝聚力、焕发战斗力;一个懂得换位思考的管理者,才能令部下心悦诚服、真心拥戴;一个懂得换位思考的干部,才能知民意、察民情,真正唤醒自身的责任心、敬畏心和干事心。作为个体来讲,我们唯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把握,从而做出更为公正、客观的判断,进而掌握说话办事的分寸与尺度,让所作所为通于情、达于理,与周身环境和他人和谐共进、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当然,要时时处处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并不容易,这对一个人的理性、修养、知识面、利弊权衡取舍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着手提升:1.培养共情能力,即常说的同理心,有意识地学习利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2.提升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杨绛先生说,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就是此理。3.学会控制情绪,把事情条理化,遇事学着冷静应对。4.每天定时做换位思考复盘。5.非原则问题可以礼让在先,可以做出应有的忍让。通过上述几种方法,我觉得一定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在特定场合下的换位思考意识。

不夸张地说,换位思考是一种智慧,也是我们一生需要修炼的能力。人生在世,我们不能苛求他人和我们的立场、对事物的理解完全相同,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在双方都可以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遇事能够始终坚持多感受、多反省、多理解、多体谅,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那么很多问题也将不再是问题,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比想象中要和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