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的足迹(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举办“1+1”实验班

时间:2018-03-26     阅读: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举办“1+1”实验班

2018年3月26日)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为此,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确定了65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旨在缓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并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校于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山西兴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了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教育部对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因此,在升本之初,学校就直面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为了改变原有的与行业脱节、与企业隔离的封闭式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教育部对我校的定位要求,从2014年第一批本科招生伊始,我们就决定成立“1+1”实验班,试点探索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和应该遵循教学规律,研究和建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1”实验班运行近4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试行“1+1”实验班的初衷及思路

1.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要求我们在办学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理念等方面全方位实现提升。学校管理层,在提出升本意愿之初,就开始深入思考,学习先进经验,谋划顶层设计。2014年升本后,学校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果断提出了“1+1”实验班的设想,并全力组织实施,力图尽快使学校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适应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需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

2.2015年,学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高校要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的文件精神,跨学科选拔实验班学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秉承了我校办学26年来形成的“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办学传统和“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精神,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力图破解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难题,开拓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途径。成立“1+1”实验班,志在培养“一专多能、活学活用”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1+1”实验班研究方法与内容

1.借鉴《华盛顿协议》定义的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准确确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1+1”实验班,借鉴了工程教育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定位本科工程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用《华盛顿协议》定义刻画复杂工程问题,并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制定的与《华盛顿协议》等效的毕业要求12条,来参考定位“一专多能、活学活用”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解决了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形式化”倾向。不仅对构建课程体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且对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教学能够保障“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奠定了基础。

2.借鉴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根据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构建“1+1”实验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1”实验班以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课程体系的设计目标。聚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整合。课程体系采用反向设计,从需求开始,根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依次确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直至教学内容,以及制定评价机制、修订课程大纲、教案、制定过程管理规范。

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结构。总体上,由学生原专业课程体系,和利用学习之余参加实验班组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两大模块构成,实现学生的“一专多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又由“人文修养”、“经济管理”、“企业经营”、“创新创业课程”四个必修模块和“个人能力”、“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两个选修模块组成。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让学生选择的创新创业方向,实施“问题导向、兴趣驱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创造的行为和创业的精神,实现学生的“活学活用”。

3.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育人

为了改变以教室、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1+1”实验班充分发挥2012年组建的山西兴华教育集团和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方面,选择优势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的基地。另一方面选派校内教学方法一流、社会阅历丰富的专家教授,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实验班创业顾问。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创业导师团。共同参与“1+1”实验班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大纲的制定,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项目导师制管理,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

4.以“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为驱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1”实验班强调,从传递和继承知识转变为体验和发现知识,从记忆知识转变到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注重通过研究和实践来建构知识和发展知识。实验班以创新创业综合课程为核心,坚持本科专业理论体系和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多种能力课程体系并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双创能力素养相融合。将学科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校内外实践调研活动、各类知名专家讲座、读书分享交流等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与学分体系。同时,在组织实验班学生积极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泛联络校外企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利用社会创业资源,发展企业实训基地,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和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给学生一定的资源空间和创设空间,使实验班每个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不同程度参与到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训中。在模拟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实施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商业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1”实验班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的创意教学方式,倡导探究式、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交错、综合使用。通过营造自主性和探索性教学情景,来呈现知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正向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知识信息,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判断、质疑、改造,灵活运用、引进创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5.遵循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1+1”实验班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注重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根据《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改革考核内容与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弊端的精神,制定了“以创新创业实践、业绩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的能力考核和评价机制,即:《“1+1”实验班学生考核手册》。确立了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创业实绩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将体现“三创”精神和能力的支撑项目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改变过去“以考试分数论高低”现象。

三、“1+1”实验班成果应用及效果

“1+1”实验班从2014年开始招生,其中2014级学生107人、2015级学生93人、2016级学生112人,目前全校各专业跨学科学生共312人。“1+1”实验班以“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精神”为指导,学习创新知识、加强创造实践、培养创业能力。在三年的教学实践和两年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总结经验,2016年将“1+1”实验班的教学改革以《“1+1”实验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题目,列为省教育厅“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系统地研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优化了“1+1”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了实验班学生量化考核细则,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评。在《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5月)发表论文《跨学科创新创业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1+1”实验班为例》;在《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9期)发表论文《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双创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模式创新》。

实验班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和“一专多能、活学活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基本修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双创课程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基本实现了实验班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1.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情况

在全校2014、2015、2016《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的30个项目中,实验班学生比例占到96%。在省级立项的同时,学校专门评选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项目。在评选出的33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有95%项目来自于实验班。

2)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施情况

目前“咖啡书阁”、“神奇矩阵”、“蚕丝花手工制作”、“衍纸创意”、“新型生态剪纸”、“手工书坊”、“诸葛校园APP”、“光辉岁月茶水吧”、“终结者健身俱乐部”等28个项目进行实际运营或产品制作。

3)创新创业参赛获奖情况

本成果应用三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大赛、青创未来青年创业大赛、晋商杯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校内外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13类,参赛项目107项,累计达到298人次,斩获各类奖项35项,累计获奖113人次。实验班学生参赛比例占全校的96%,得奖比例占全校的99%。其中,1名实验班学生荣获山西省2016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大年度人物。实验班2名学生代表学校列展参加双创周活动。由实验班学生担任负责人的3个项目入选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展项目。实验班40名学生荣获省级创新创业类奖项。在2017年全国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全校报名参赛项目116项,实验班学生项目110项,占到了95%,并获得山西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和优秀奖6项,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山西分会场活动,“1+1”实验班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荣获山西省首届科技工作者大赛铜奖,“智能老人床”项目荣获最具投资价值奖。在中华职教社省级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有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

4)创新创业类论文发表情况

近三年来,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验班共有7名学生发表了包括《生态剪纸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浅谈“互联网+”时代高校外卖APP的发展趋势》《浅谈贴心耳帽的设计创意及使用价值》等9篇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实现了学校学生发表论文零的突破,有力促进了创新创业项目的科学研究。

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1+1”实验班改革考核方式,改变以课程的考试成绩为合格的考核方式,改进学生考核办法。《实验班考核手册》根据实验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包括基本素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五个模块的指标考核,测评将体现“三创”精神和能力的支撑项目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创新创业实绩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运用科学评估检测体系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验班考核手册》将测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在实验班三年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作为指标引导学生实现素质提升。以2014级(第一届)实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2015年3月与2017年3月的测评数据,使用 EXCEL和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2014级前后测测评数据的差异性检验         

       

N

平均数

标准差

t

P

基本素养

前测

107

30.85

17.92

28.343

0.000**

后测

107

56.45

20.54

实践能力

前测

107

25.86

14.08

36.159

0.000**

后测

107

61.12

18.06

创新创业能力

前测

107

21.27

13.22

18.984

0.000**

后测

107

53.77

19.70

文化素养

前测

107

27.53

21.53

29.478

0.000**

后测

107

54.42

27.02

专业技能

前测

107

43.05

22.17

62.997

0.020*

后测

107

58.86

23.86

综合能力

前测

107

138.58

45.76

48.99

0.000**

后测

107

284.63

64.64

由上表可知,后测测评数据显著高于前测,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2014级学生在三年的实验班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基本素养、实践能力、文化素养、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能实现了显著性提升。

在每年一度的校级评优(百名优秀大学生、十佳优秀大学生、十佳优秀学生干部、百名优秀双创大学生)以及职业技能大赛、主题演讲比赛等各种赛事、活动中,实验班学生获得荣誉比例占到学校总获奖人数的 72%。其中,在百名优秀双创大学生的评选中,实验班学员占到了83%。在校级职业技能大赛中,第一届实验班学员107人,在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项目119项,人均获奖项目超过1项。

3.通用能力居上游

根据智联招聘组织的全国就业能力认证团队报告显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共计10083人参加了全国就业能力测评。在通用能力模块,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逻辑推理、数理应用、言语理解五方面内容。全校的平均得分为64.5分。实验班平均得分66.27分,高于学校平均分。






  实验班学生整体上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优势突出。在2016年学校首届校企推介会上,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实验班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一年来,多家企业主动表示愿与实验班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实验班学生就业前景可观。

4.社会影响

1)实验班创新创业教育引发媒体聚焦

2016年10月12日,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山西分会场活动在太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控创新基地启幕。启幕仪式上,实验班学员、《3D全息电子购物商城》项目负责人袁雅倩同学作为全省唯一大学生代表与五位创新创业代表共同推杆,启动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袁雅倩同学荣获2016年“创响山西”十大创新创业人物。崔杰、陈艳婷携项目《诸葛校园》《实用新型生态剪纸》代表学校列展参加双创周活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1+1”实验班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2)实验班班级特色文化活动受到媒体关注报道

实验班创新班级文化活动,积极构建校园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自2015年9月率先在全校举办“祭师颂典弘传统美德,尊师重教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祭孔仪式暨班级首届阅读节活动以来,实验班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让传统节日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时间点,形成了“祭孔+读书”“端午+民俗”的校级文化活动品牌。中国新闻社山西分社多次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浪新闻网、中国青年网、凤凰资讯、山西人民政府网、太原新闻网等60余家媒体相继转载。

    实验班学员、学校国学社社长带领国学社成员参加山西省高校国学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我校有幸成为五所高校中唯一拥有两个常务委员名额的高校。在随后的传统文化活动中,较好的展现了实验班学子的精神风貌,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国学社成员良好的国学底蕴和综合素养受到山西儒学会领导的赏识,被推荐参与到了学校与山西儒学会校会共建的山西儒学院的筹备活动中。

(3)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在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研讨会上,我校以“培养三创拔尖人才,彰显应用型办学特色”为题,介绍实验班人才培养过程,即学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2016年,我校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型转变试点本科高校”(晋教高[2016]8号《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强调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的通知》)。2017年2月,我校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晋教高[2017]1号《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改变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的通知》)。“1+1”实验班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得到肯定。

四、“1+1”实验班成果的创新点

“1+1”实验班研究、构建的“一专多能、活学活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可归纳如下:

1.探索建立了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2.借鉴工程教育认证及其先进教育理念,破解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难题,开拓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途径。

五、“1+1”实验班成果应用前景

本成果经过“1+1”人才培养实验班试点的实验证明教学效果是成功的。三年的教育实践中,根据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各项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进、稳步落实,并在摸索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完善教学管理模式,秉承学院“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办学思想,因材施教、培养个性,把充分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创业能力作为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把实践体验式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强力保障,逐步点燃科院学子高涨的创业热情,为其今后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人才培养经验的不断积累,通过应用型教育的不断深化,我们坚信,山西应用科技学院“1+1”实验班必将会推动我院乃至我省高校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