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穿越”记:14位科院“晋商大小姐”的文化实践课
在乔家大院景区内,红灯笼与彩旗交相辉映,营造出一派传统而热烈的氛围。近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14名学子受邀成为实践育人活动核心志愿者,身着复刻晋商大小姐传统服饰,在这座“北方民居建筑明珠”中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相关活动片段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关注。
服章里的匠心:从图纸到舞台的“晋商美学”传承
清晨时分,乔家大院青砖灰瓦的牌坊下,14名身着各色晋商大小姐服饰的姑娘已精心装扮完毕。她们的服饰或温婉淡雅,绣有牡丹图案;或灵动飘逸,缀以蝶纹装饰;或雅致大方,织就吉祥云纹……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对晋商文化的深深敬意。从衣襟滚边的刺绣工艺到发髻银饰的精巧搭配,无不力求还原清末民初晋商女眷的真实风貌。
美术学院带队老师胡志武介绍道:“服饰不仅是外在的造型载体,更是内在的文化符号。比如袖口的缠枝莲纹象征着‘生生不息’,裙裾的百蝶穿花则寓意着‘富贵盈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让观众一眼就能读懂晋商的审美意趣。”
活动中,姑娘们以广场为舞台,随着鼓点翩翩起舞:时而抬手拂袖,仿佛拂过商号账簿;时而屈膝转身,犹如轻移花步。队列时而整齐如商队驼铃,时而灵动似茶盏轻碰。参与演出的2023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李思怡感慨地说:“为了呈现最佳状态,我们团队提前十余天每天排练3小时。当看到游客们纷纷举着手机记录,听到小朋友们喊‘姐姐的衣服真好看’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值得!”
场景中的共鸣:文化传承的“活态课堂”
此次实践育人活动以“晋商共月”为主题,将晋商文化与景区场景深度融合。除了美术学院志愿者的服饰展演秀外,现场还设置了传统婚礼民俗表演、“囍”“乔家”主题巡游以及游客互动体验等环节。而14名“晋商大小姐”的身影,始终是人群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她们或在牌坊下与游客亲切合影,或向小朋友们耐心讲解服饰纹样,或在古巷中与“新郎”“商帮”演员共演情景剧,将历史场景与当代视角巧妙交织。
实践中的成长:高校与文化地标共育“传承人”
作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的实践育人基地,乔家大院与美术学院长期开展“文化+艺术”的协同育人合作。在此次活动中,美术学院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了古建实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成长:“从服饰考证到舞台呈现,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刻理解了‘晋商精神’中‘诚信为本、开拓进取’的文化内核。”此次活动是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活动,让更多青年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讲述者’和‘传播者’,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胡志武老师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全程通过媒体直播,镜头不仅聚焦了14名志愿者的精彩演绎,也记录下了乔家大院里游客的欢声笑语、红灯笼下的温馨团圆,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温暖碰撞。直播评论区里,“为晋商文化点赞”“高校实践育人真用心”“姑娘们的服饰太美了”等留言不断刷屏,成为活动最动人的文化注脚。
秋阳正好,古宅生辉。当14名“晋商大小姐”最后一次集体谢幕时,她们的服饰在阳光下流转着岁月的光泽。这场跨越古今的文化之约,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绽放,更是一粒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火种,在游客目光里种下了热爱传统的根须。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的:“我们穿的不是戏服,是历史的温度;跳的不是舞蹈,是文化的传承。很荣幸,在这个实践中,我们成为晋商故事的‘新主角’。”
美术学院/报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