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展示学生科创作品——小发明点燃大梦想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学生正在向嘉宾们介绍创新作品。
初冬微寒,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内却暖意涌动,一派火热景象。11月15日,该校“第三届小发明小创造节”表彰大会暨优秀学生作品展示举行。校园内彩旗飘扬,缤纷的拱门、醒目的条幅与精美的展板将现场装点得喜庆而热烈,处处洋溢着创新创业的青春活力。
上午9时许,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杨振坤同学驾驶着“拓荒一号”燃油卡丁车从现场穿梭而过,瞬间成为全场焦点。“我们创新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源,实现了低碳、绿色、环保地运行。”杨振坤向围拢过来的师生介绍,“它有效解决了传统燃油卡丁车高能耗、高成本、维护复杂及噪声污染等痛点,不仅适用于各旅游景区,也可作为创新实践课堂的教具。”他自豪地补充道:“这个项目刚荣获学校特等奖,今年还在‘挑战杯’省赛中拿到了铜奖。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
不远处,动力学院王超永同学的介绍同样引人入胜。“我们深入党参种植产区调研,发现农户长期面临三大难题:壮根期的霜霉病、紫纹叶病以及夜间‘地老虎’等害虫的啃食。”他的一席话迅速吸引了多位老师的注意,“传统机械难以适应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遇到相关问题,农户只能干着急。我们设计的
这款‘墨方智耒机械’,正是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这番讲解,引来了现场阵阵赞叹。
玉米芯新型膜材料、仿生人形机器人、无线激光雕刻机、“智链图解”系统、珐琅彩绘、非遗剪纸……活动现场,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深度融合山西地方特色,充分展现了学子们的创新智慧与实践能力,令与会嘉宾与师生频频驻足,流连忘返。
“学生们的作品可谓创意无限。”信息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吕昕评价道。他分享了一次带领学生赴电子厂实习的经历,正是那次实践激发了灵感,最终催生出一款可用于电子厂鼓风作业的仿人形机器人。“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制作原型并反复测试优化,这一整套实践流程,对他们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培养来说,价值不可估量。”
“学校持续深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校,已累计投入百万余元专项资金,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跨界联动,积极投身小发明小创造。”校长宋兴航在现场热情地向嘉宾们推介学生成果,“3年来,我校学生共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3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00余篇,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200余个并催生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学生工作室与‘三创’育人平台……”
智创领航启新程,科创筑梦耀青春。初冬的寒风中,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的创新热潮却愈发奔涌。宋兴航在总结成果的同时,宣布“第四届小发明小创造节”正式启动。创新的种子已然播下,蓬勃的未来正在孕育。
本报记者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