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sxyykjxyxcc@163.com

小发明铸就大应用 三创潮激活新动能

时间:2025-11-19     阅读:0

58

在教育强国建设提速、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时代浪潮中,如何让“应用型”从办学理念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硬核力量,是高校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连续3年深耕“小发明小创造”节,以赛事为纽带串联教学、实践与产业,用千余项创新成果、数百项落地项目和近3000项各级奖项,交出了一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鲜活答卷,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以赛为媒:让创新基因融入育人血脉

11月15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第三届“小发明小创造”节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以“智创领航启新程 科创筑梦耀青春”为主题,彰显这所高校对创新育人的执着追求。自2022年校长宋兴航倡议设立“小发明小创造”节以来,已从最初的校园赛事成长为省级认可的育人品牌,从单一学科参与发展为跨域协同创新,四分之一在校生参与,第三届申报项目数量较首届实现翻番。

赋能中草药种植的“墨方智耒”项目将现代科技注入乡村振兴实践;玉米芯新型膜材料以农业环保创新斩获省级大赛金奖;有仿生人形机器人、无线激光雕刻机等硬核科技产品,也有金丝“冷珐琅”八十七神仙卷、非遗剪纸等传统工艺创新之作。这些作品看似是“小发明”,却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生动诠释了学校“拓荒精神修德、三创教育强能”的办学特色,更印证了应用型教育“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本质规律。

学生的创新热情背后是学校的系统培育。三创学院的成立为创新育人提供了专门载体,“做、用、创”三维培养体系构建了完整育人链条。第三届活动进一步完善孵化机制,投入60万元专项经费,组建由校内教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指导团队,对重点项目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让学生在发明创造中既锤炼专业技能,又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导向。正如学生代表王超永所言:“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用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

产教融合:让创新成果对接产业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在于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深谙此道,将“小发明小创造”节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构建起“校—政—企—所”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3年间,学生创新成果已与山西沁州黄(集团)、山西九鼎方正科技等企业开展合作项目200余项,近20项成果被企业采纳落地,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

在2025年山西省“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展上,该校工匠学院作为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推荐的唯一参展的民办高校工匠学院,与省内顶尖同类学院同台亮相,充分展现了其产教融合的扎实成效。全息投影与皮影戏交互作品让观众体验科技魅力,掐丝珐琅现场制作互动传承传统工艺,这些成果既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前沿性,又彰显了服务区域文化产业的针对性,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赞誉。

制度创新让产教融合走深走实。该校推行的“揭榜挂帅”制度,引导学生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创新;“十院百企千店”工程搭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管理体系,为成果落地开通“绿色通道”。这种“需求牵引创新,创新服务产业”的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明晰了学习方向,更让企业在合作中获得了发展动能,实现了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与区域振兴三方共赢。

成效彰显:以三创之力服务发展大局

3年深耕,硕果盈枝。近5年,该校学生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760项、省部级奖项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4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3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00余篇,形成了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更涌现出山西省“创响山西”十大人物等优秀学子,彰显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色。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对应用型办学方向的坚定坚守。该校将国家战略部署融入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让学生成长为“敢闯会创”的应用型人才;持续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科院力量”。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该校正朝着在大健康、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建设省级产业学院的目标迈进,让创新育人更精准地对接“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战略。

从校园里的“小发明”到服务发展的“大作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的实践充分证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活力在于扎根地方、服务产业;创新育人的成效在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该校通过持续举办“小发明小创造”节,不仅培养了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探索出一条“以赛促学、以创促干、产学融合、服务地方”的发展路径。

文:记者 师萟  编辑:潘琳莹  校对:宋航  终审:王晨

山西工人报 2025年11月18日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