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惠茹:师者如灯,照见成长
从教十余年,我始终坚信:声音是有温度的,教育是有力量的。而我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怀揣话筒梦想的孩子,在声音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一、初心:从话筒到讲台,我的教育选择
2014年,我从学校毕业时,曾是省台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实习出镜记者。每天奔波在街头巷尾,用话筒记录普通人的悲欢。但一次采访让我改变了人生轨迹——在吕梁山区的一所小学,我遇到一群孩子,一双双紧攥衣角的小手和那句“老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像一束光击中了我——从那时起,我手中的话筒不再只是传递新闻的工具,更成了连接梦想的桥梁。
2016年,我选择走进校园,成为一名教师。有人问我:“从光鲜的主持人到清贫的教师,后悔吗?”我说:“如果声音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这份事业比任何光环都珍贵。”
二、深耕:让“本土声音”绽放专业课堂
作为播音教师,我深知:语言是文化的DNA。山西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方言文化,而我们的学生,未来可能是三晋大地的声音使者。如何让专业教学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我开始了探索——
1. “方言保护”里的育人匠心
在《广播播音主持》课上,我常让学生用山西方言做广播节目。有人质疑:“播音专业不该教普通话吗?”但我告诉学生:“真正的好声音,是能从黄土高坡的乡音里长出来的。”在课堂上我们共同创作了广播剧《新小二黑结婚》,以晋东南乡音为韵脚,用声音的泥土气重塑经典文学的生命力。学生说:“靳老师让我明白,山西娃的‘土味儿’也能成为专业竞争力。”原来专业教育的根,扎在文化的土壤里。
2. 凌晨五点的录音棚
2021年,我带学生备战“曹灿杯第七届青少年朗诵展示活动”。为打磨作品《右玉精神》,我们连续20天泡在录音棚。学生齐志超总把“绿水青山”读成机械口号。教育不应困在三尺讲台。在一个周末,我驱车带他登上右玉南山,在呼啸的风中说:“你脚下是70年种出的森林,试着用声音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当他哽咽着读出“一棵树,一代人,一座丰碑”时,我知道——教育最美的瞬间,是灵魂的共鸣。后来,这个作品获得了省级金奖的好成绩。
三、突围:当“严师”遇上“Z世代”
“靳老师的课,痛并快乐着!”这是学生对我的一致评价。面对短视频时代注意力碎片化的挑战,我坚持:专业没有捷径,但有温度的方法能让严苛被接纳。
1.用“脱口秀”拯救“即兴评述”
学生王强一上即兴评述就“大脑宕机”。我发现他爱看脱口秀,便和他约定:“每周用‘段子’点评校园热点,好笑就算及格。”三个月后,他竟以第一名的成绩优秀通过了这门课程的考核。他的学习感言是:“靳老师没让我背模板,而是教会我用幽默解构世界。”
2.给“躺平”学生的一封声音信
曾有个学生沉迷游戏,作业总交空白音频。我没批评他,而是录制了一段话:“听到这段沉默了吗?它像不像你被浪费的才华?话筒永远不会背叛努力的人。”第二天,他交来重新录制的作品,背景音是清晨六点的校园鸟鸣。
四、守望:当学生成为我的老师
教育是双向滋养。这些年,学生教会我的,比我给他们的更多:
对口升学张文昌零基础学播音,结课时送我一张字条:“您说‘声音是光’,我觉得您就像贝壳,在您的脸上永远能看到明亮的光芒。”
20级学生范家玉的梦想也是当一名播音教师,我帮她一起写申请投简历,她工作后还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三个山区的孩子学习播音主持,去年教师节她给我的短信中写道:“靳老师,爱真的会传染。”
今年毕业季,我所带的7个毕业生在离校那天拖着行李箱,齐刷刷地出现在教室门口,用当年我教的胸腔共鸣齐喊:“靳老师,我们会想你的!”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五、尾声:永远做教育的“声音行者”
各位同仁,在这个人人追逐流量的时代,我们依然坚守着声音的匠心;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我们正用专业为山西文化代言。
如果问我什么是“育人”,我想说:
是学生第一次完整读出新闻稿时,我偷偷录下的颤抖尾音;
是收到学生从采访一线发来的消息:“老师,我今天用您教的方法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现场报道”;
更是某天打开广播,突然听到熟悉的声音说:“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山西应用科技学院2020级毕业生……”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未来,我愿继续做那个点火的人——用声音的温度,照亮更多年轻的生命!
上一篇:走进我校美术学院院长臧新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