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校长宋兴航在第41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省政协常委;校长宋兴航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金秋九月,丹桂沁香,杏坛聚力,礼赞师者。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第41个教师节,共同践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这一主题。首先,我代表学校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的全体教职工,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向受到表彰的教职员工,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支持和关注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所扎根三晋大地、深耕应用型教育的高校,我们始终坚信: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教育家精神是应用科技人才培养的灵魂。建校34年以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科院人”怀着对教育的赤诚、对学生的关爱,在课堂上传递知识、在实验室攻克难题、在实训场指导技能,才让学校从蹒跚起步到行稳致远,成长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全校上下同心同德、拼搏奋进,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教育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各项事业均交出了令人瞩目的亮眼答卷。
党建领航,铸魂育人启新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年6月,丁薛祥副总理、怀进鹏部长、省委唐登杰书记一行莅临我校调研民办高校发展情况,丁总理指出“不管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是党办的大学”,这如同一束强光,为我们民办高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同时,他强调要适应产业升级新形势,培养服务业、文旅业需要的各类人才,这为我们指明了育人方向。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深化党建引领,优化育人体系,让党建与育人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共进,奏响民办教育最强音。
专业筑基,内涵发展攀高峰。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新增2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获批5项202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李俊晓团队《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中,2位教师荣获二等奖;《劳动精神传承与弘扬》课程团队摘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桂冠。继续教育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成功通过备案,校外教学点顺利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严格审核并成功备案。“金专、金课、金地”建设走深走实,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竞赛创新,活力迸发展风采。在竞赛创新的舞台上,师生们活力满格、捷报频传。荣获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二等奖9项、三等奖14项,窦鑫鑫老师先后捧得“杏花奖”、获得金钟奖三等奖,魏宇君老师拿下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3项、银奖23项、铜奖54项、优秀奖12项,总获奖数达92项,创下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第二届“小发明小创造节”产出400多项成果,三创教育特色愈发鲜明,展现了我校师生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招生就业,双向领跑创佳绩。招生就业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我们生源数量与质量稳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3.96%,超出全省均值13个百分点,获评“高质量就业最佳创新与实践高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口碑同步提升。就业出口畅带来了生源入口旺,近年来学校招生分数不断攀升,即使在今年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面对民办高校遇冷的情况下我校依然保持良好态势,各专业一次性投满,录取分数线稳中有升。本专科招生共计5383名,比2024年增加575名,量质齐升,创造了新的里程碑。
多维发力,综合实力再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各方面工作中,我们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一站式”学生社区有序建设,成立辅导员发展中心;办学条件持续升级,西区图书馆等投入使用,翻新东区健翔体育场,新建智慧教学大楼、科研大楼,800余万元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在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创造多项最好成绩;国际化教育实现突破,与多国高校搭建本硕通道,并设立新西兰国际教育学院,开启“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育人新局。465支队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支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2025年推普重点团队,成为连续两年山西省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学校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受到人民网、山西日报、山西晚报等主流媒体关注,并荣获“相约论语·文化中国”大型公益活动“全国先进单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科院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你们用实干诠释责任,用匠心铸就辉煌,是教育家精神在科院的生动实践,是我们迈向一流应用型高校的坚实阶梯!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老师们,过去的成绩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的征程仍充满挑战与机遇。当前,数字化浪潮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数字赋能教育”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破方向。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已主动拥抱变革:有的在电工电子、数字创意等课程中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让抽象的技术原理变得可感可知;有的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搭建“岗课赛证”资源库,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学习、能实训;还有的在思政课中运用数字技术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这些探索,为我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我们接下来深化数字赋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8月26日的新学期教师培训开班仪式上,我与全体教师用“四重转变”和“九问”,共同探讨了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成长与蜕变。9月8日,我在《兴航周语》上发表了《当前教师九个认知》:“愿所有教师能够以此为镜,躬身实践,在培育英才的事业中一路播种着、一路探索着、一路幸福耕耘着……”我相信,这对我们科院教师而言,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今天,在教师节这个属于我们的日子里,我还想对大家提三点期待:
第一,要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铸魂,做“为党育人”的坚守者和“为国育才”的奋斗者。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师,我们培养的是未来扎根山西、服务地方的技术骨干、行业能手。希望大家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扛在肩上,把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专业建设,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懂得“技能报国”的意义,厚植“山西发展我有责、祖国未来我担当”的情怀,真正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栋梁之材。
第二,要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匠心强能,做“为学育人”的耕耘者与“数字赋能”的探索者。应用型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而数字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希望大家既要多走进企业车间了解行业需求,把最新的技术标准、真实的项目案例搬进课堂,更要主动学习数字化教学手段,用虚拟仿真、在线互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比如在工科实训中用数字平台还原生产场景,在文科教学中用数据工具辅助案例分析,在艺术创作中用数字技术拓展表达维度,让教学既有“理论高度”“实践温度”,更有“数字精度”。在实训指导、技能点拨中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院找到自己的成长赛道。
第三,要以“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的勇气赋能,做“产教融合”的推动者与“数字转型”的引领者。当前山西正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兼具专业能力与数字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希望大家主动跳出“三尺讲台”局限,一方面对接省内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入数字元素,共同打造“数字技能实训中心”;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探索“数字+岗课赛证”融合新路径,比如将行业数字认证标准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同步提升数字技能与职业竞争力,让我们的人才培养更贴近山西转型发展“主战场”,让学校教育成果真正转化为服务地方的“生产力”。
老师们、同仁们,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每一所高校发力;山西转型的征程,需要我们科院贡献。未来,学校会继续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不仅在职称晋升、培训学习、生活保障等方面为大家办实事,更会加大数字教学资源、技术平台的投入,为大家开展数字化教学创新提供支持,让大家能安心从教、舒心育人、大胆创新。
希望全体科院人携手共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指导、每一项活动,用我们的坚守与付出,让科院的讲台更有温度、数字赋能更有力度,让应用型教育的道路越走越宽,共同为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山西篇章贡献科院力量!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
最后,再次祝愿全体教职工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上一篇: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 我校隆重庆祝第41个教师节并表彰先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