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从拓荒者到引路人——宋校长的格局是给年轻人最好的人生课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翻开宋兴航校长的专著《宋兴航诗词散文集》,看到了这篇文章《心里不能只装着自己》。透过文章,我们仿佛跟着宋兴航校长回到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三则看似平凡的往事,藏着一位教育者最动人的选择:拒绝编制时,他心里装着二十多位同伴的期盼;倾囊建校时,他眼里望着学校长远发展的蓝图;拒建别墅时,他坚守着教育者“洁白朴素”的初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心里不装自己”的赤诚。从方志敏的《清贫》到白求恩的精神,从创业初期的抉择到对师生的殷殷嘱托,校长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格局,是走出自我的局限;真正的坚守,是把心交给集体与事业。对于正值青春的科院学子们,这不仅是一段校史的回溯,更是一本新时代“天下为公”的生动教材。愿我们都能读懂这些选择里的重量,在逐梦路上,既存少年意气,更怀家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心里不能只装着自己》。
心里不能只装着自己
宋兴航
我从不想表白自己,但又不想空洞地去说服别人,只好还是讲讲自己,我讲的都是我创业之初的陈年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告别了简陋的前北屯纸盒印刷厂,来到了交通十分便利且教学条件上乘的省科技馆(迎泽西大街)办学,经过大家奋力拼搏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飞跃。学生从早到晚穿梭不息,各类培训全线上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的创业精神打动了省科技馆的职工,也打动了时任科技馆馆长的孙祥润同志。一个夜晚他专门找我谈话,他想聘任我担任省科技馆培训部主任,正科级待遇,把我纳入事业编制,并分配给一套干部住房。这对我来讲真是多么诱人的待遇。因我当时已没有了工作关系(原来也是自筹自支编制)完全是端着泥饭碗,况且住着两户一套的住房,生活十分不便,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疲惫至极。但我冷静想了五分钟,诚恳地同孙馆长讲:“非常感谢您对我的认可和重用,但我带着二十多号人不能把他们扔下只顾我自己。”孙馆长再次讲:“不要紧,我再给你一个事业编制,其他人都按企业编制解决工作关系,你看如何?”我说:“那得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第二天,我郑重地婉言谢绝了孙馆长的一片好意,因为我感到一旦进入公办体制,民办的活力也就可能消退了。正因为我心里没有只装着自己,没有贪图安逸,才保证了日后学校越做越大越来越强。
【品鉴】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在省科技馆办学时迎来飞跃,馆长欲聘任宋兴航为培训部主任,给予正科级待遇、事业编制和干部住房,甚至额外争取一个编制。但他拒绝了——“我带着二十多号人不能把他们扔下只顾我自己”。更关键的是,他清醒认识到公办体制可能消解民办活力。面对“铁饭碗”的诱惑,宋兴航首先想到的是团队的归属感与学校的独立性。这种“不独利”的选择,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了“自主”的种子。
第二个故事:当学校的收入达到百万元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能够有如此的收入可谓也是奇迹了。大家都在想着资金如何使用,我跟骨干同仁讲:“我们不能只靠租房办学,要创建自己的学校,应拿出全部资金去征地建校。”此语一出,当时赞成的人并不多。有人讲你住着两户一套的房子应该首先买套房子把你的生活困难解决了再说征地。虽然当时买一套住房并不贵,三四万元即可,但我坚决不同意。是的,生活中我困难了些,但大家都在艰苦创业,我怎么可能只为自己的一己私利呢?我再讲,如果有了土地,我们可建设教工宿舍呀!我说服大家后毅然多处选址,最后选择了黄陵路校址。虽然第一个处女地面积不大,可史上的第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增强了无限活力。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校园,我们才有资格从事学历教育,才有资格办中等教育,呈现出以至于后来成为省内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大专院校。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心中只装着自己,能有日后的大发展吗?
【品鉴】当学校年收入达百万元时,宋兴航力排众议,决定将全部资金用于征地建校,而非先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他说:“大家都在艰苦创业,我怎么可能只为自己的一己私利呢?”最终,自有校园为学校升级为学历教育机构奠定了基础。在个人生活需求与集体发展需求的权衡中,宋兴航选择了“先公后私”。他的远见在于:只有学校根基扎实,个人与团队的未来才有依托。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魄力,是创业者格局的生动体现。
第三个故事:1994年初学校全面开工兴建老校区,当时设计为单位在设计教工宿舍楼时,免费又设计了一座典雅别致的二层小别墅,说是专门给我修建一座功能齐全的校长住宅,并且说利用校园的一个角落不占太多的面积。我看着精美的设计真有些动心,但很快还是被我拒绝了。我同设计公司经理讲;“你们的好意和地同良苦用心我全领情了,但在校园里建别墅绝对不行。第一,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我绝不能搞这个特殊;第二,学校资金非常紧,建一座别墅必然会影响建设其他的资金,这个是坚决不行的。设计公司经理听了后目瞪口呆,半晌说:“花你自己的钱在你自己的地盘上盖个房子,这太正常了,我们刚给一个私立学校校长设计了面积比你还大的别墅。我们知道你这个人很抠门,所以按小面积设计的,而且是赠送设计,不向你要一分钱,本以为你会赞赏我们,没想到热心肠贴了个冷屁股,不可理解呀!”我说:“多谢多谢!的确不能只考虑我个人的舒适,我就住教工宿舍那个最大的面积已经很好了。”经理摇摇头说没见过我这种人。第二天基建科负责人又来做我的工作,说:“人生一辈子,住宿条件很关键,您就不要推让了。”我又郑重地严辞拒绝了。因为我从事教育真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有点钱为了个人生活好些去挤占公共建设资金,那绝不是我良心所能允许的。
【品鉴】1994年建老校区时,设计公司免费为宋兴航设计了二层别墅,但他坚决拒绝,理由是“不能搞特殊”“不能挤占公共建设资金”,坚持住教工宿舍。他坦言:“从事教育真不是为了自己。”
面对“专属福利”的诱惑,宋兴航守住了教育者的初心。他的拒绝,不仅是对个人私欲的克制,更彰显了“公私分明”的底线——教育事业的资金,一分一毫都应用在育人与办学上,而非满足个人享乐。
在我上初中时,就读过革命家方志敏的《清贫》一文,很受感动。到了高中毕业,我组织读书会时要求所有会员读三篇文章:第一篇是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第二篇就是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第三篇是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我青年时能够把《清贫》一文倒背如流,在学校创业期间,我也多次号召大家学习方志敏的《清贫》一文。老同志可能都还记忆犹新,方志敏开头语是:“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用之于革命事业。”他被捕时敌人觉得抓了个大官一定会有不少钱,结果只搜到一支钢笔和表。革命英烈尚有如此清廉之节气,今天我怎么可以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挤占建设资金呢?学校今天壮大了,我们每一个同仁都应不忘初心,不应该为一点私利而去斤斤计较,四处怨言。让我们记住方志敏同志的一句清贫名言吧:“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因此我诚恳地希望我们干部千万不能心里只装着自己,总是嫌工资低,总是念叨着提高待遇,而没有想着如何提高工作水平,这是不合适的、是不符合艰苦奋斗精神的。
从建校到今天我一直是自己开车上下班、为公奔波,不是用不起司机;到外地出行总是买二等座,乘飞机从未买过头等舱。不是没有钱买,而是要节约每一块来之不易的铜板。一个人节约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能保持清贫的本色去爱岗敬业,不计个人得失用心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那学校何愁不发展?因此希望我们的干部、教师们心中不能只装着自己,要心中装着学生,装着学校,那么一切都不会成为困难。
我也曾背诵过毛泽东主席《纪念白求恩》的文章。他号召全党全军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学习什么精神呢?“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忘记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八字精神,我建议大家要认真读一读毛主席这篇文章。文章结尾是这样说的:“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文章是毛主席79年前写的,但今天看来依然散发着思想的光芒。我们这代人深受那个时期的教育,因此心里是不会只装着自己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会上对广大教师寄托了殷切希望。他讲:“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段话贵在淡泊名利的“坚守”二字。恳请大家要牢记总书记的“坚守”教导,怀揣神圣的历史使命去认真履责。
曾国藩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种格局,清贫朴素的生活也是一种格局,尤其作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这种格局。
人生重要的是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如果总是从利己主义出发,心中只考虑自己,说明是没有格局的人、没有城府的人。只有心里装着大家,装着社会,装着未来,能够勇于牺牲自我的人才能成为谋大事者。希望大家能够从我的文章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能够克己奉公,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总体品鉴
宋兴航校长的三个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教育创业者“心里装着谁”的抉择。从拒绝编制时的“念团队”,到倾囊建校时的“谋长远”,再到拒建别墅时的“守初心”,贯穿始终的是“不自私、重集体、淡名利”的精神内核。他以《清贫》《为人民服务》等文章为精神坐标,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格局融入办学实践,不仅成就了学校的发展,更为师生树立了“超越自我、服务他人”的榜样。这种精神,正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拓荒之光”。
学生视角心得感受
信息工程学院 张卓茁
读校长的文章,最触动我的是他拒绝编制时的那句“不能把他们扔下”。这让我想起班级搞团日活动时,总有同学为了个人时间推脱,但校长用行动告诉我们:团队的意义,在于“一个都不能少”。作为学生干部,我今后会多考虑集体目标,少计较个人得失,像校长说的那样,“心里装着大家”。
建工学院 陈宏辉
校长对“公私分明”的坚守,与法律精神不谋而合。法律的底线是不侵犯他人与集体利益,而校长用行动诠释了“更高的道德底线”——即使有机会“合理”谋私,也选择主动放弃。这让我明白:未来做法律工作,不仅要守住法律红线,更要守住内心的道德防线。
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 刘嘉鑫
“花自己的钱盖房也不行”——校长拒建别墅的坚持,颠覆了我对“成功”的认知。以前觉得成功就是住好房、开好车,但校长用朴素生活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个人拥有多少,而在于为他人创造多少。作为商科学生,我要学的不仅是赚钱的能力,更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格局。
财经学院 王世钰
作为运动员,我常为“个人成绩”与“团队荣誉”纠结。校长带着团队闯事业的故事点醒了我:就像篮球赛,再厉害的球星也需要队友配合。今后训练,我会多帮队友补位,比赛时多传一次球——真正的强者,从不是“只装着自己”,而是能让整个团队变得更强。
管理学院 程子茹
校长把全部资金用来建校而非买私宅的选择,让我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平时我总想着买新款球鞋,却忽视了专业学习需要的工具投入。校长说“学校根基扎实,个人才有依托”,对学生而言,扎实的知识储备就是我们的“校园”,与其追求物质享受,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
音乐学院 张海荣
校长拒绝“特殊待遇”的故事,让我想到艺术创作的初心。现在有些同学为获奖迎合评委,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但校长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从不是“搞特殊”,而是在平凡中坚守原则。我会把这种精神融入创作,用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真诚,而非追求名利。
美术学院 车通
“出差坐二等座,从不买头等舱”,校长的节约让我汗颜。我以前总觉得“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买东西追求名牌。其实节约不是小气,而是对劳动的尊重。今后我会合理规划生活费,把钱用在报口语班、买专业书上,像校长说的“节约每一块来之不易的铜板”。
文化传媒学院马瑞
宋校长常提及的《清贫》,总让我们读懂创业办学里的赤诚。建校拓荒时,前辈们以“清贫”为舟,在资源匮乏中搭建课堂;如今这份精神仍在传承——实验室里反复调试的设备、图书馆深夜亮着的灯,都是“不慕名利、只问耕耘”的写照。它让我们明白,青春的价值从不在物质享受,而在像校史里的拓荒者那样,以奋斗为笔,在专业领域深耕、在时代浪潮中担当,用实干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清贫”荣光。
宋兴航校长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创业史,更是一部关于格局与选择的教科书。对科院师生而言,这不仅是校史的传承,更是一堂关于人生价值的实践课——真正的成长,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奉献多少;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留下什么。
愿每一位科院人,都能从宋兴航校长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各自的领域里拓荒前行。无论未来走多远,都记得:
人生的高度,
从不以物质衡量,
而以格局定义;
教育的真谛,
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点亮心灵。
上一篇:喜报|美术学院在“梦从这里出发”山西省第十届高校毕业季优秀美术作品展中斩获佳绩
下一篇:没有了